随着我国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即将出台及相关发展目标的调整,预计到2020年,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而且届时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将主要借助市场力量,而不是靠政府直接投资。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敏锐地看到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其重大的发展趋势。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近的一次讲话中指出: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战略制高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为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机遇,要以发展新能源为重要举措,以企业为主体,加强政策,促进风能、太阳能、水力发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加快能源改造,大限度地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终排放量,直至实现“零排放”,推进我国能源结构乃至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当其冲是利用可再生能源调整电力结构。根据相关规划,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将占全国总电力装机容量的15%。届时,核能会有4倍左右的增长,太阳能与风电会有50%的增长。目前,我国光伏电池制造水平已在国际上处于地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国家部委对光伏发电的扶持政策也已经确定;我国风电成本已经降到0.5元左右,还有继续降低的空间,产业发展利润较高。此外,清洁煤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其次是传输环节的改进。应该考虑整个电网对风能、水电、太阳能等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接入。虽然不能一步改造为超导电网,但在电网智能化方面可以进行数网合一的试点。一个“电网”如果在中国成为现实,将对我国动力体系乃至国家实力提升都产生重大作用。当前,南方电网正在尝试把高温超导的电缆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准备。
第三是建筑节能、交通节能领域大有可为。我国现有500亿平方米的城乡建筑,建筑耗能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整个温室气体排放的1/3,而城市空调体系耗能又占了建筑总耗能的50%。如果能在全国某些较发达的城市启动“零排放”建筑计划,这个市场将非常大。当前,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研发工作都在持续推进,我国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可能率先取得突破。尽管我们在电池、充电体系、能量转换的计量控制系统等方面还较为滞后,但这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碳排放将成新的评价体系顺应低碳潮流能源发展,企业甚至国家实力都要重新排序。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碳排放指标将对企业、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一种新的评价标准将在世界经济领域内通行,这就是碳排放。某些企业现在可能看来生机勃勃,但可能因为碳排放超标明天就无法继续生存;而有些产业,现在看起来很弱小,但是因为顺应了低碳发展的潮流,可能未来会成为一个巨大产业。
尽管中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意图不同,但都面对着新能源革命所开启的机会之窗。这是一个新的龙头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创富机会;这是一个新的转型契机,可以帮助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向低碳高增长模式的转换;这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根据碳排放这个新的衡量标准,将使得企业甚至国家进行实力的重新排序;这还是一个新的金融市场,在基于美元和高碳经济的国际金融体系元气大伤之后,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的金融体系正喷薄欲出、前景可期。
可以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我国提出的应对之策应该说是质量很高的。但尚未提出一个全方面的能源规划,还没有把能源政策的战略位置摆到足够高的地位。我国的大能源产业应该成为中国战略制胜和经济转型的一个主力方向。我认为还要从以下两方面予以努力:
一方面,在未来关键的几年转换期内,技术革命会形成新标准,制度创新会形成新规则,我国在这两方面都不能落后。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等领域,我们已经积累起了一定实力,完全可以放手一搏,拉近与国外的距离。
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基于“总量与交易”原理,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这是推进新能源革命和节能减排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人类半个世纪摸索出来、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效机制,也是未来新金融市场的摇篮。我们更应该抓住时机,开展试点,通过金融创新,为我国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市场平台,在国际碳金融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低碳革命的大幕已经拉开,我们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应对这一时刻的到来,这不但关系到我们的国家实力、生存环境和产业发展,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财富、健康和未来。